EDTA-K2抗凝血是否可替代用于凝血功能檢查?
目前臨床上由枸櫞酸鈉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所造成的抗凝劑與血液標本的比例不符、血液凝固等問題給檢驗工作帶來了巨大困擾。其可能由臨床采血時操作不甚熟練造成,主要的原因是采血不暢,尤其見于兒科、燒傷和休克等患者。為了確保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做好分析前質量控制,目前常用的處理措施是通知臨床重新采集合格標本送檢。但對患者進行重新采血不僅加劇了患者的痛苦,更耽誤了檢測的時間,極有可能造成患者病情的延誤。而血常規檢測作為臨床診斷的基本項目之一,其使用的EDTA-K2抗凝血也最為常見,在枸櫞酸鈉抗凝血標本不合格的情況下,同樣做為抗凝血,其是否可替代用于凝血功能檢查呢?
?
?
抗凝劑的選擇是根據實驗項目確定的,不同的抗凝劑性質各異,對血液成分有不同的影響,因此要根據實驗項目和檢測原理來選定適宜的抗凝劑(PT、APTT、TT、Fib的檢測采用凝固法,D-D和FDP的檢測則采用免疫比濁法)。用于凝血象檢查的抗凝劑要不破壞血液成分,避免影響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的觀察。
在保證儀器狀態良好,室內質控在控的情況下,以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管采集靜脈血1.8mL 、EDTA-K2抗凝管采集靜脈血2mL ,充分混勻,以3000r/min 離心10min 分離血漿,并于室溫下2h內檢測。
? ? 兩種抗凝劑凝血功能檢測結果比較(n=60,x±s)
? ? 引自左燦老師的數據;
?
? EDTA-K2抗凝血所測得的PT、APTT和TT和與枸櫞酸鈉抗凝血檢測結果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而Fib、D-D、FDP的差異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原因為,不同抗凝劑對凝血功能檢測結果的影響,主要是由其各自的作用機制不同所造成。血液在離體后會迅速發生變化,其中許多凝血因子變得很不穩定,尤其是Ⅴ因子和Ⅷ
因子活性很快下降; 即使是冷凍標本, 被解凍后15min V因子活性就開始下降,
致使凝血檢測結果不穩定。1、枸櫞酸鈉作為鈣離子的快速螯合劑,不僅可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形成可溶性螯合物,有效地阻止血液凝固,而且能夠保護Ⅴ因子和Ⅷ
因子的活性,因此109mmol/L的枸櫞酸鈉被ICSH推薦為凝血項目的專用抗凝劑。2、EDTA-K2
則主要與血液中鈣離子結合成螯合物以阻止血液凝固,但它抑制或干涉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時纖維蛋白單體聚合,且對凝血因子Ⅴ的保護性相對較差,因此會導致PT、APTT和TT延長,而對Fib、D-D、FDP的檢測結果無明顯影響。
? ? 由此可見,臨床上測定PT、APTT和TT時必須采用109mmol/L枸櫞酸鈉抗凝,而進行Fib、D-D、FDP檢測時,則可用EDTA-K2抗凝血代替。
? ? 綜上所述,影響凝血功能檢測結果的因素很多,因此要求檢驗人員在檢測的全過程中都必須予以注意。在明確各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檢測,本著最大程度為患者著想的原則,盡量減輕患者痛苦,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