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爱视频免费,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在线中文资源,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T/SDJSXH 01-2021
智慧工地建設評價標準

Construc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smart construction site

2022-02

標準號
T/SDJSXH 01-2021
發布
2021年
總頁數
32頁
發布單位
中國團體標準
替代標準
T/SDJSXH 01-2022
當前最新
T/SDJSXH 01-2024
 
 
引用標準
GB/T 25069-2010 GB/T 31167-2014 GB/T 36951-2018
 
 
本體
智慧工地
適用范圍
4.1 智慧工地建設規定 4.1.1智慧工地監管系統由應用層、用戶層及監管層構成,其架構如圖4.1所示: 圖4.1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架構圖 4.1.2 實施智慧工地的工程項目應編制智慧工地專項建設方案和管理制度。 4.1.3 智慧工地建設內容應進行專項技術交底和培訓。 4.1.4 智慧工地建設工程項目中所采用的基礎設施應符合國家及山東省現行相關標準。 4.1.5智慧工地建設應針對工程項目特點、所處環境和項目目標等實際情況進行需求分析,選用適宜的軟件、設備、工具、技術,對施工進行全過程動態控制和協同管理。 4.1.6 智慧工地采用的軟硬件接口和協議應滿足監管平臺的數據接口要求,保證與監管平臺對接的一致性和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實時性。 4.2 智慧工地評價規定 4.2.1 智慧工地按本標準建設應用運行至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時,可由施工總承包單位申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第三方機構組織專家進行智慧工地建設應用評價。 4.2.2 智慧工地應具備集成管理平臺,否則不予評價。 4.2.3 智慧工地評價主要分為基礎項和推廣項兩部分內容。其中基礎項的評定以表4.1中的六項內容進行評價得分,基礎項總得分為85分;基礎項內容如有缺項不予評價。推廣項按實際實施項數進行評定,每實施一項可得0.5分或1分。 4.2.4智慧工地的基礎項評價采用百分制,基礎項評價各部分所占的權重應符合表4.1的規定。 表4.1智慧工地基礎項評價內容 序號 評價項目 權重(%) 1 項目人員管理 15 2 視頻監控管理 15 3 危大工程監管 40 4 現場物料管理 10 5 綠色施工管理 10 6 安全隱患排查 10 4.2.5 智慧工地經相關專家現場確認評價后,智慧工地綜合評價按下式計算最終得分。 綜合評價分=(基礎項得分相應權重系數)0.85+推廣項得分 4.2.6 智慧工地評價結果分為一星、二星及三星3個等級,評價結果應符合表4.2的規定。 表4.2 智慧工地評價結果表 序號 智慧工地等級 評分要求 1 一星級 70分≤得分<80分 2 二星級 80分≤得分<90分 3 三星級 得分≥90分 4.3 其它規定 4.3.1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有運行維護體系作為支撐,包括建立運行與維護規范、日常軟硬件維護,以及根據實際應用和技術發展需要,對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進行擴展和升級。 4.3.2智慧工地數據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共享、分析、處理等應用,應符合國家信息安全保密的規定,對不同使用人員進行身份認證,實現分權分域管理,確保數據信息安全。 4.3.3 施工現場應配置通信網絡系統,并能滿足智慧工地建設應用的需要,且現場的信息處理、存儲、傳輸設備應有防干擾措施。 5系統平臺 5.1 系統平臺組成 5.1.1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的組成應包括:項目人員管理、視頻監控管理、危大工程監管、現場物料管理、綠色施工管理、安全隱患排查等應用場景。 5.1.2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具備相關系統、平臺對接能力。 5.1.3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具備協同管理、資源共享的能力。 5.1.4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包括智能管理終端、軟件基礎平臺和可視化展示端。智能管理終端應能完成各項管理數據的錄入和采集;軟件基礎平臺應能完成各種數據的匯集和處理;可視化展示端應能展示項目的相關信息、數據以及模型等。 5.2 系統平臺架構 5.2.1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由感知層、平臺層、應用層、訪問層構成,平臺架構如圖5.1所示。 圖5.1智慧工地平臺架構圖 a)感知層利用IOT(物聯網)、區塊鏈設備等對施工現場各類信息進行采集、識別、存儲。 b)平臺層應包含如下功能:統一用戶管理、基礎開放平臺、數據接入、協同管理、智能分析、消息推送等服務實現施工現場各種信息數據的匯聚、整合、分析處理,為應用層提供支撐。 c)應用層應具備開放式集成功能,能夠方便集成新功能,應包括:項目信息管理、項目人員管理、視頻監控管理、危大工程監管、現場物料管理、綠色施工、安全隱患排查等模塊。 d)訪問層應提供 PC 端和移動端兩種訪問方式。 5.2.2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宜采用公有云架構,根據發展需要也可采用私有云和混合云架構;非云架構下的系統宜向云架構升級過渡。 5.3 系統平臺集成 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支持訪問集成、應用集成、數據集成、運行環境集成等方式。 a)數據集成:應集成第三方業務系統的數據。 b)訪問集成:應集成第三方業務系統的訪問入口,實現統一訪問。 c)應用集成:應實現工程項目在項目信息管理、人員管理、視頻監控管理、危大工程監管、現場物料管理、綠色施工、安全隱患排查等應用系統之間的業務處理和信息共享。 d)運行環境集成:包括網絡環境的集成、安全環境的集成、基礎系統軟件的集成。 5.4 運行環境與安全 5.4.1網絡環境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具有開放性、可擴充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5.4.2應選擇可靠穩定的、具有完整資格認證的主機服務商。 5.4.3企業服務上云時應進行備災處理,宜在多個位置部署相同的服務,增強數據安全性。 6智慧工地基礎項 6.1項目人員管理 6.1.1項目基本信息應包含工程概況、工程進度、建設、施工、監理、設計、勘察單位及項目其他信息等。 6.1.2人員管理 6.1.2.1人員管理系統應包含勞務工人、特種作業人員、項目管理人員等內容。  6.1.2.2人員管理系統應能實現人員信息管理、考勤管理、門禁管理、人臉識別比對、信息統計與上傳等功能,應滿足表6.1功能要求。 表6.1人員管理系統功能要求 序號 名稱 功能要求 1 信息管理 人員信息管理應具備人員身份證信息采集功能和人臉信息采集功能;   人員信息應包含:基本信息、合同信息、行為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出勤信息、班組信息、職業健康信息等;   在施工現場主要人員出入口應設置門禁設備并與人員管理系統聯通,門禁設備應具備人臉識別功能; 2 考勤管理 人員考勤管理應根據人員進出場時間記錄,具備統計功能; 3 門禁管理 人員管理系統中,應為特種作業人員及項目管理人員建立相應標簽,方便人員查詢和統一管理; 4 上傳 各種信息應實時上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1.2.3人員管理系統相關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2要求。 表6.2人員管理系統相關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名 稱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人員身份 鑒別終端 應內置居民二代身份證驗證安全控制;讀卡時間:不高于1.5s; 應符合ISO/IEC 14443 TYPEA/B標準; 應符合臺式居民身份證閱讀器通用技術標準。 2 人臉識別 感知終端 應能夠識別已錄入人臉信息; 宜適配通道閘機及電磁門鎖等門禁類感知設備; 用戶容量宜不少于10000人;照片容量宜不少于10000人; 識別距離:0.3m~1m;識別效率:>30幀/秒;識別時間:>100ms; 具有活體檢測功能。 3 門禁考勤 設備 應支持人臉識別設備實現,并支持IC卡或RFID、藍牙等授權技術; 應支持互聯網接入,數據存儲時間大于3個月; 人臉設備屏幕亮度最低為300cd/m2;人臉設備工作環境:最低范圍:-20-55℃;人臉設備滿足防水防塵要求。 誤檢率 0.01%情況下,通過率≥99.99 %; 應實現人員考勤信息的自動統計。 6.1.3安全教育 6.1.3.1安全教育管理系統應包括在線培訓教育、課程庫、試題庫、課程管理、統計報表等功能。  6.1.3.2安全教育內容應包括三級安全教育、班前例會、季節性安全教育、專項安全教育等。 6.1.3.3安全教育可通過在線視頻、WIFI接入認證、掃碼等方式實現。 6.1.3.4安全教育應滿足表6.3功能要求。 表6.3安全教育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在接入WIFI網絡前,應通過回答設置的相關問題或觀看相關視頻獲得上網權限,能實現針對不同的工種推送不同類型的培訓; 2 在WIFI接入認證中,各類問題每次出現的數量應根據需要自行設定。設定完成后,系統自動隨機抽取題庫中的問題供聯網者回答,實現每次登錄問題不重復; 3 可通過答題或觀看各類教育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安全教育; 4 應在項目生活區、辦公區、人員出入口等區域設置WIFI、掃碼等安全教育設施。 6.2視頻監控管理 6.2.1視頻監控 6.2.1.1視頻監控系統應包含實時顯示、視頻存儲、視頻回放、設備管理、權限管理等功能。 6.2.1.2視頻監控系統宜兼容吊鉤可視化等通用標準視頻信號。 6.2.1.3視頻監控系統應能通過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遠程查看現場實時視頻。 6.2.1.4 視頻監控系統應滿足表6.4功能要求。 表6.4視頻監控系統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應具備在移動端、PC端對攝像頭進行遠程查看功能; 2 應滿足夜間監控的需求; 3 視頻監控應包括下列內容:人員外部特征、行為、位置;材料位置、機械設備運行狀態、車輛進出信息;重點區域、制高點、施工進度、場容場貌等。 6.2.1.5 視頻監控系統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5要求。 表6.5視頻監控系統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視頻監控終端分辨率:>200W像素; 視頻壓縮標準:支持H.265/H.264/MJPEG; 寬動態范圍:>120dB; 紅外照射距離:>30m; 防護等級滿足防水防塵要求。 快球型視頻監控終端應具備光學變焦及數字變焦能力; 鷹眼型視頻監控分辨率:>800W像素;紅外照射距離:>250m; 應具備光學變焦及數字變焦能力。 6.2.1.6施工工地重點區域應做到視頻全覆蓋,包括工地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制高點、主要危險區域、堆料庫區等。 6.2.1.7視頻監控前端設備應選擇視線無遮擋的位置安裝,不宜逆光安裝。 6.2.1.8項目部宜配備獨立光纖,前端設備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的網絡傳輸帶寬應不低于2Mbps,各級監控中心間網絡單路的網絡傳輸帶寬應不低于2.5Mbps。 6.2.2智能監控 6.2.2.1智能監控應具備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及明煙、明火等場景智能識別報警功能。 6.2.2.2智能監控應具備高空制高點自動掃描,形成全景拼圖,實現圖像測量。 6.2.2.3智能監控應能自動抓拍留存影像資料,報警信息自動推送管理人員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2.2.4智能監控系統應滿足表6.6功能要求。 表6. 6智能監控系統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應支持5秒以內完成AI分析,支持7×24 全天候對視頻進行分析; 2 應達到處理從分析到輸出結果1秒以內,保障及時有效; 3 應支持本地部署,離線應用,減少網絡帶寬要求; 4 至少2路視頻監控應具備智能監控識別功能。 6.3危大工程監管 6.3.1機械設備司機識別 6.3.1.1應具備人臉或指紋等生物識別認證功能,確保人員持證上崗。 6.3.1.2現場所有塔機、升降機均應安裝司機識別設備。 6.3.1.3司機信息應實時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3.1.4機械設備司機識別硬件設備應符合表6.7要求。 表6.7機械設備司機識別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身份認證至少具備一種生物識別技術; 2 生物識別速度小于1s,生物識別成功率不小于99%; 3 人臉識別具備逆光和弱光處理功能; 4 支持無線、TCP/IP等通訊方式。 6.3.2塔機運行監測 6.3.2.1塔機運行監測系統應具備實時監測塔機運行數據的功能。 6.3.2.2塔機運行監測系統應具備實時在線查看塔機相關運行數據的功能。 6.3.2.3塔機運行監測系統應具備異常報警推送的功能。 6.3.2.4塔機運行監測系統應滿足表6.8功能要求。 表6.8塔機運行監測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應對重要運行參數信息進行實時監視,信息應包括:重量、力矩、高度、幅度、回轉角度、運行速度、風速; 2 當塔吊出現危險操作時,應實時報警并推送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3 具備控制吊鉤避讓固定障礙物的單機區域識別報警功能; 4 群塔監測具備預警、提醒功能,具備防止群塔作業發生碰撞的功能。 6.3.2.5塔機運行監測應滿足表6.9硬件設備要求。 表6.9塔機運行監測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塔吊正常工作上傳一次塔吊監測數據不大于10s,塔吊空閑時期上傳一次塔吊監測數據不大于60s; 2 具備異常報警推送到移動端、PC端,從數據產生到推送到達間隔不大于1s,且應支持移動端、PC端實時查看數據,數據更新響應時間不大于1s; 3 硬件設備支持本機運行時長應不小于7天的監控記錄存儲能力或存儲數據容量應不少于 20000 條; 4 硬件設備應支持4G/5G、網關等多種方式將監控信息傳輸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3.3吊鉤可視化 6.3.3.1吊鉤可視化應具備自動變焦功能,支持攝像機自動追蹤吊鉤功能。 6.3.3.2吊鉤可視化應具備數據留存功能。 6.3.3.3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可實時查看吊鉤可視化視頻畫面。 6.3.3.4吊鉤可視化系統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10要求。 表6.10吊鉤可視化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吊鉤可視化視頻畫面應支持駕駛室實時觀看,遠程瀏覽; 2 吊鉤視頻監控攝像機應安裝在塔吊變幅小車處或者塔臂前端,應能實現視頻信息覆蓋起吊作業全過程,消除視野盲區; 3 吊鉤可視化攝像機參數:不低于 20 倍變焦攝像機、200W 像素、1920*1080P 分辨率。 6.3.4升降機運行監測 6.3.4.1升降機運行監測應實時監測升降機的各項運行參數。 6.3.4.2升降機運行監測應具備異常報警和信息推送功能。 6.3.4.3升降機運行監測信息應實時上傳到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3.4.4升降機運行監測宜具備轎廂內視頻監控功能。  6.3.4.5升降機運行監測應滿足表6.11功能要求。 表6.11升降機運行監測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監測載重、轎廂傾斜度、起升高度、運行速度等參數; 2 出現異常時,轎廂內立即聲光報警,并進行異常報警推送。 6.3.4.6升降機運行監測系統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12要求。 表6.12 升降機運行監測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升降機正常工作上傳一次升降機監測數據不大于10s,升降機空閑時期上傳一次升降機監測數據不大于60s; 2 具備異常報警推送到移動端、PC端,數據產生到推送到達間隔不大于1s,應支持移動端、PC端實時查看數據,數據更新響應時間不大于1s; 3 硬件設備支持本機運行時長應不小于7天的監控記錄存儲能力或存儲數據容量應不少于 20000 條; 4 硬件設備應支持4G/5G、網關等多種方式將監控信息傳輸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3.5高支模監測 6.3.5.1 高支模監測應實現對高支模施工過程中模板沉降、立桿軸力、桿件傾角、支架整體水平位移進行實時監測。 6.3.5.2高支模監測宜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實現各項數據的實時監測記錄、統計分析、遠程預警。 6.3.5.3高支模監測應保證監測持續進行。 6.3.5.4 高支模監測應滿足表6.13功能要求。 表6.13高支模監測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使用位移傳感器,布設在支撐結構單元內部載荷較大的部位,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2 使用傾斜傳感器,布設在承受載荷較大或穩定性較差的部位,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3 使用軸壓傳感器,布設在承受載荷較大或穩定性較差的部位,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4 監測傳感器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具備數據統計、分析、預警、信息推送、聲光同步報警功能,實現不間斷監測,同時推送至PC端和手機端。 6.3.5.5高支模監測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14要求。 表6.14高支模監測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位移傳感器監測精度:±0.02mm; 2 傾斜傳感器監測精度:±0.01°; 3 軸壓傳感器監測精度:≤0.5%FS; 4 數據采集儀:應支持4G/5G、網關等多種方式將數據傳輸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3.6深基坑監測 6.3.6.1深基坑監測應實現對位移、沉降、水位、應力等數據變化實時監測。 6.3.6.2深基坑監測應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實現對基坑數據的實時監測。 6.3.6.3深基坑監測應具備數據分析和報警功能。 6.3.6.4深基坑監測應滿足表6.15功能要求。 表6.15深基坑監測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使用靜力水準儀,對建筑物沉降進行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2 使用水準儀,對道路、地表、地下管線沉降進行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3 使用導輪式固定測斜儀,對圍欄結構深層水平位移進行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4 使用鋼筋計或軸力計,對鋼支撐、混凝土支撐進行應力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5 使用表面式位移監測傳感器,對高層建筑物水平位移進行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6 使用振弦式表面應變計,對建筑物結構的應力進行監測,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 7 監測傳感器數據可接入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具備數據統計、分析、預警、信息推送功能。 6.3.6.5深基坑監測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16要求。 表6.16深基坑監測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靜力水準儀、水準儀:綜合精度±0.15% F·S;相對濕度0~95% RH; 2 固定測斜儀:綜合精度±0.15% F·S; 3 鋼筋計:測量精度±0.1%F.S;測溫精度±0.5℃; 4 軸力計:分辨力0.1%F.S;測溫精度±0.5℃; 5 表面式位移監測傳感器:平面±(2.5mm+1x10-6D);高程±(5.0mm+1x10-6D); 6 振弦式表面應變計:靈敏度1;非線性度≤1%F.S;測溫精度±0.5℃; 7 多通道振弦采集儀:通道數≥8;分辨率0.01Hz;溫度精度0.01℃;采樣精度頻率0.05Hz、溫度±0.5℃; 8 數據采集儀:應支持4G/5G、網關等多種方式將信息數據傳輸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4現場物料管理  6.4.1 現場物料管理應滿足施工材料質量檢驗檢測的要求,提供檢驗檢測信息化管理,包括取樣過程記錄留存、檢測檢驗數據統計、查詢、分析等。 6.4.2 施工現場應具備智能物料、鋼筋智能點檢及見證取樣等信息化監測功能。 6.4.3現場物料管理應滿足表6.17功能要求。 表6.17現場物料管理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智能物料 在物料現場驗收時,對進入車輛統一調度和稱重,自動計算貨物重量,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2 鋼筋智能點檢 通過AI技術,實現自動識別鋼筋數量,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3 見證取樣監測 實現對進場材料復試取樣、見證送檢、試驗檢測、結果認證、不合格反饋等全流程記錄。 4 現場混凝土檢驗 對各強度等級混凝土現場取樣,按一標一碼的要求,實現質量追蹤。 6.5綠色施工管理 6.5.1綠色施工管理應包括環境保護、節電、節水、節材以及建筑垃圾分類、減量化等內容。 6.5.2施工現場應對環境、用電、用水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各項監測數據須實時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5.3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應對上述數據信息設置報警值、預警值,并及時推送預警信息。 6.5.4綠色施工管理應滿足表6.18功能要求。 表6.18綠色施工管理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環境監測 實時監測顯示pm2.5、pm10、溫度、濕度、風速、風向、噪音數據,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2 用水監測 實時監測辦公區、生活區、施工區用水,實現日、周、月等區間統計,對比分析用水量,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3 用電監測 實時監測辦公區、生活區、施工區用電,實現日、周、月等區間統計,對比分析用電量,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4 建筑垃圾減量化 按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裝配式建筑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要求,有效減少施工過程建筑垃圾產生和排放。 6.5.5環境監測硬件設備應滿足表6.19要求。 表6.19環境監測硬件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PM2.5傳感器:分辨率1ug/m3;測量精度±10%; 2 PM10傳感器:分辨率:1ug/m3;測量精度±10%; 3 噪聲傳感器:分辨率1dB;測量精度±0.5dB; 4 風速傳感器:分辨率0.1m/s;測量精度±(0.3±0.03V)m/s; 5 風向傳感器:分辨率1°;測量精度±3°; 6 溫度傳感器:分辯率0.1℃;測量精度±0.2℃; 7 濕度傳感器:分辨率0.1%RH;測量精度±3%RH; 8 通道數據采集器、可自動記錄、記錄間隔可根據客戶需求設置,實時提取數據。 6.5.6自動噴淋應具備與揚塵監測設備聯動功能。 6.5.7洗車平臺應設置監控攝像頭。 6.5.8 自動噴淋與洗車平臺功能應滿足表6.20要求。 表6.20自動噴淋與洗車平臺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揚塵監測指標應設定預警值,當檢測到顆粒物濃度超標后系統自動啟動噴淋設備,實現自主降塵;應具備APP遠程控制功能;應具備定時控制功能; 2 洗車平臺應對進出項目的車輛洗車情況進行24小時視頻監控,保證夜間車輛號牌清晰記錄;滿足現場防水需求,保證設備正常運行;監控畫面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6.5.9自動噴淋與洗車平臺設備應滿足表6.21要求。 表6.21自動噴淋與洗車平臺設備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圍擋噴淋 建筑工地四周圍擋,每隔3.5米之內安裝一個噴淋噴頭。 2 洗車平臺 攝像頭 視頻監控終端分辨率:>200W像素; 視頻壓縮支持:H.265/H.264/MJPEG; 寬動態范圍:> 120dB; 紅外照射距離:>30m; 防護等級滿足防水防塵要求。 6.6安全隱患排查 6.6.1安全隱患排查應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并覆蓋施工區、生活區及辦公區。 6.6.2安全隱患排查系統應支持移動設備進行安全隱患發起、整改、復查的閉環管理功能。 6.6.3安全隱患排查系統應具備對安全排查數據進行信息統計、分析、超期預警、信息推送等功能。 6.6.4安全隱患排查系統宜具備風險分級管控的功能。 6.6.5安全隱患排查系統應滿足表6.22功能要求。 表6.22安全隱患排查系統功能要求 序號 建設內容與要求 1 可在移動端、PC 端對安全隱患數據進行記錄、查詢; 2 具備安全隱患發起、整改、復查的閉環管理功能;  3 具備對安全隱患數據進行統計、可視化分析、超期預警、信息推送等功能; 4 宜具備風險等級分類管理功能,形成風險分級管控圖表; 5 應具備對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進行巡查記錄功能。 7智慧工地推廣項 鼓勵工程項目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工具及新方法建設智慧工地。智慧工地推廣項主要包括安全創新管理、質量提升管理、智能建造應用、科技創新應用等模塊。 7.1安全創新管理 表7.1安全創新管理推廣項 序號 名 稱 建設內容與要求 分值 1 鋼絲繩損傷監測 通過傳感器監測鋼絲繩內部斷絲、斷股等損傷情況,實現鋼絲繩安全狀態自動化監測,實現遠程監管,實時傳輸數據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2 塔機激光定位系統 通過安裝到塔吊小車上的激光發射器,應實現精準定位,夜視效果清晰,輔助駕駛員在夜間施工環境下準確定位吊鉤位置,保障塔機安全。 1 3 塔機升降安全監測 具有塔機升降平衡判斷、升降過程上部質量穩定性和安全性判斷、作業人員行為(音、視頻)監控、司機行為(視頻、音頻)監控、環境風力監測、遠程傳輸到云服務器等功能。監測到危險狀態及時進行報警,輔助作業人員在塔機的升降標準節過程中能正確操作,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4 智能螺栓監測 塔機標準節螺栓設置防松動預警螺母,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5 卸料平臺監測 通過重量傳感器實時采集當前載重數據,當出現超載現象時,現場聲光報警,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6 外墻腳手架監測 通過加裝傳感器,實時監測架體的水平位移、傾斜數據,避免超出規范要求的水平位移、傾斜,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7 智能臨邊防護網監測 實時監測施工現場臨邊防護網狀態,當防護網遭到破壞時可實時報警,通過智慧工地系統顯示臨邊破壞位置,快速定位追溯相關責任人,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8 施工臨電箱監測 對施工現場臨時用電過載、跳閘、漏電、線纜斷開及電氣火災引起的溫升、煙霧等現場用電異常提供實時報警通知,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9 智能煙感 通過煙感探測器實時監測宿舍、辦公區的日常消防安全狀況,探測器立即報警,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10 測距巡到位系統 應能通過聯動全景成像測距攝像機自動識別新增樓層、重要設施及危險區域的巡檢,形成巡檢記錄。數據上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未巡檢的推送給相關人員 1 11 吊籃監測 通過重量、位移、風速、電流傳感器實時采集吊籃運行數據,對違規操作進行聲光報警提示、限制吊籃上升,并將報警信息推送給管理人員,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12 安全教育一體機 利用安全教育一體機使三級安全教育更加智能化。安全教育記錄傳至勞務平臺,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13 智能安全帽 進行考勤+定位,自動搜集人員標簽信息,記錄考勤時間,考勤信息自動上傳,形成考勤記錄。通過APP實時調取人員信息和移動軌跡,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7.2質量提升管理 表7.2質量提升管理推廣項 序號 名稱 建設內容與要求 分值 14 大體積混凝土測溫 實時監測混凝土內外溫度變化,施工點位溫度、溫差、降溫速率,超過預警溫差值時,系統能及時報警,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15 實測實量 通過智能靠尺、智能卷尺、混凝土回彈儀、智能測距儀等智能設備進行測量,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0.5 16 標養室監測 實時監測標養室的溫、濕度變化,可根據具體的閾值進行報警提示,日常監測數據及報警數據自動留存,實現數字化管理,數據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17 結構混凝土質量 實現對結構混凝土高程、強度、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有無存在蜂窩、麻面、露筋、孔洞、不良裂縫等現象的監測。 0.5 7.3智能建造應用 表7.3智能建造應用推廣項 序號 名稱 建設內容與要求 分值 18 建筑機器人 具備環境適應、動態平衡及感知能力,能代替人完成工程量大、重復作業多、危險環境、繁重體力的施工作業、安全質量巡檢等場景,并與智慧工地管理平臺有機融合。 1 19 放樣機器人 通過系統內置BIM模型,機器人根據模型數據自動放線,并可結合BIM技術輔助施工驗收,形成放線記錄。 1 20 車輛清洗AI識別 通過高清攝像頭進行AI智能識別,并結合水流傳感器判斷出入車輛是否清洗并對車輛進行抓拍,監測數據和圖像實時上傳到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1 21 裝配式建筑推廣 鼓勵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裝配率達到山東省有關要求。 1 22 BIM模型可視化 利用輕量化引擎展示項目三維可視化模型,管理人員可通過平臺、移動端等方式瀏覽、分享項目模型,模型可在智慧工地管理平臺中查看。 0.5 23 BIM5D應用 在3D模型基礎上,形成進度、成本模型和數據,可在智慧工地管理平臺中查看。 1 24 智慧圖紙 基于BIM和AR技術,實現施工圖紙三維應用。 0.5 7.4 科技創新應用 表7.4科技創新應用推廣項 序號 名稱 建設內容與要求 分值 25 5G工程應用場景 創建基于5G的工程建設應用場景及管理模式,為智能建造、人工智能等在項目現場的應用提供平臺。 1 26 5G+AR眼鏡 巡檢交互系統 通過AI等技術,快速準確識別人員,同時可以通過智慧工地系統實現遠程生產調度和遠程技術支持。 1 27 智能廣播 通過IP定位,實現廣域網遠程喊話、智能廣播與現場監測設備告警、AI攝像頭監測事件聯動,實現自動播報,同時可設置定時廣播,自動播放安全知識。 0.5 28 三維激光掃描儀 基于空間點云逆向建模,用于實測實量、基坑挖方量計算、鋼結構變形測量、模板腳手架變形監測、建筑物沉降變形監測等。 1 29 無人機應用 通過無人機超高清實拍,對施工場區進行逆向建模,從而形成施工場區的實景模型,導入軟件算出基準標高以上的土方量,也可記錄工程建造全過程的延時影像。 1 30 區塊鏈應用 在裝配式建筑、機械設備、物料管理中應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構件、材料等全生命期的追溯。 1 8評價標準 8.1基礎項 8.1.1項目人員管理按表8.1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1項目人員管理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人員管理系統實現實名制管理,包括勞務工人、特種作業人員以及施工單位項目管理人員。  20   2 人員管理系統具備人員信息管理、考勤管理、門禁管理、人臉識別比對、信息統計與上傳等功能。 10   3 人員管理系統的人員信息齊全,應包括基本信息、合同信息、行為信息、班組信息、出勤信息等。 10   4 人員管理系統具備相應的人員信息采集、識別、管理等設備,并滿足以下要求: ①具備人員身份鑒別終端、人臉識別終端和門禁考勤等設備;(5分) ②具備從業人員身份證信息采集、人臉信息采集、工時統計、從業人員資格核驗以及操作權限判別等功能;(15分) ③施工現場主要人員出入口具備支持人臉識別的門禁考勤設備。(10分) 30   5 安全教育系統應具備對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培訓的信息化功能,并滿足以下要求: ①具備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在線學習、培訓教育課程管理、培訓教育數據統計分析功能;(10分) ②項目生活區、辦公區、人員出入口等區域設置信息化安全教育設施;(10分) ③具備對安全教育培訓計劃、執行情況的全過程記錄、查詢等功能。(10分) 30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1.2 視頻監控管理按表8.2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2視頻監控管理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視頻監控應覆蓋工地主要出入口、主干道路、制高點、施工危險區域、堆料庫區等重點區域。 20   2 視頻監控系統具備實時顯示、遠程查看、視頻存儲、夜間監控、設備管理、權限管理等功能。 20   3 視頻監控系統監控畫面應包括: 人員外部特征、行為、位置等信息;材料位置、機械設備運行、車輛進出信息; 施工進度、場容場貌等。 20   4 智能監控系統應具備智能分析功能,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具備未佩戴安全帽、未穿反光背心及明煙明火等場景智能識別報警功能; (20分)   ②具備高空制高點自動掃描,形成全景拼圖,實現圖像測量;(10分) ③支持自動抓拍留存影像資料,報警信息自動推送管理人員并上傳至智慧工地管理平臺。(10分) 40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1.3危大工程監管按表8.3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3 危大工程監管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現場所有塔機、升降機均應安裝司機識別設備,司機認證信息上傳管理平臺。 10   2 塔機監測 具備實時監測塔機各項運行參數的功能,參數信息包括重量、力矩、高度、幅度、回轉角度、起升和回轉速度、風速等。 15   3  具備運行異常報警和信息推送功能;具備防止群塔作業發生碰撞的功能; 具備控制吊鉤避讓固定障礙物的單機區域限制功能。 15   4 吊鉤可視 具備自動追蹤、遠程查看、實時查看、數據留存等功能。 10   5  實現視頻信息覆蓋起吊作業全過程,無視野盲區。 5   6 升降機 監測 轎廂內宜具備視頻監控功能;應實時監測升降機的各項運行參數的功能,運行參數包含監測載重、轎廂傾斜度、起升高度、運行速度等;異常報警和信息推送功能 15   7 高支模監測 實現對高支模施工過程中模板沉降、立桿軸力、桿件傾角、支架整體水平位移等情況的實時監測、統計分析、遠程預警功能。 10   8  危險性較大的部位具備相應的監測傳感器,其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規定。 5   9 深基坑監測 實現對位移、沉降、地下水位、應力等數據變化實時監測、統計分析、遠程預警功能。 10   10  危險性較大的部位具備相應的監測設備,其布置位置及數量符合專項方案規定。 5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注:須經專家論證的高支模和深基坑危大工程可按表8.3進行評價。當項目不存在須經專家論證的危大工程時,該兩項總得分為20分;僅有一項時,缺少項得分為10分,另一項按表8.3的規定進行評價。 8.1.4現場物料管理按表8.4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4現場物料管理系統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管理平臺具備相關檢驗檢測數據的留存、統計、查詢、分析及偏差預警功能。 20   2 具備智能物料功能,實現在物料現場驗收時,對進入車輛統一調度和稱重,并自動計算貨物重量,同時數據上傳至管理平臺。 20   3 具備鋼筋智能點檢功能,可通過AI技術,實現自動識別鋼筋數量,同時數據上傳至管理平臺。 20   4 具備見證取樣檢測功能,實現對進場材料復試取樣、見證送檢、試驗檢測、結果認證、不合格反饋等全流程記錄。 20   5 現場應及時對各強度等級混凝土取樣,做到一標一碼,實現質量追蹤。 20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1.5綠色施工管理按表8.5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5綠色施工管理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工地現場根據周邊環境和現場施工情況部署環境監測設備,實現對環境數據的實時監測。 20   2 具備智能監測用電消耗數據的能力,并提供用電數據統計、分析、預警、檢索功能。 20   3 具備智能監測用水消耗數據的能力,并提供用水數據統計、分析、預警、檢索功能。 20   4 做到建筑垃圾分類,有效減少施工過程建筑垃圾產生和排放,滿足施工現場建筑垃圾排放量的相關要求。 15   5 自動噴淋設備具備與揚塵監測系統聯動控制的功能,實現自主降塵和定時控制。且建筑工地四周圍擋的噴淋噴頭間距不大于3.5米。 15   6 洗車平臺設置監控攝像頭,實現對進出車輛洗車情況的視頻監控,相關數據上傳管理平臺。 10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1.6安全隱患排查按表8.6的規定進行評價。 表8.6安全隱患排查評價表 序號 評價標準 評價 分值 實際 得分 備注 1 支持移動設備進行安全隱患發起、整改、復查的閉環管理功能。 30   2 具備對安全隱患排查數據的信息統計、分析、超期預警、信息推送等功能。 20   3 具備風險等級分類管理功能,并形成風險分級管控圖表。 30   4 可在移動端、PC 端對安全隱患數據進行記錄、查詢。 20   合計得分 100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2推廣項 8.2.1推廣項應按表8.7中規定的內容及其分值進行評價。 8.2.2如有推廣項范圍之外的智慧工地應用新技術,評價組成員可共同研究后再進行補充打分。 表8.7推廣項評價表 序號 類別 名稱 分值 得分  序號 類別 名稱 分值 得分 1 安 全 創 新 管 理 鋼絲繩損傷監測 0.5   18 智能建造 應用 建筑機器人 1  2  塔機激光定位系統 1   19  放樣機器人 1  3  塔機升降安全監測 1   20  車輛清洗AI識別 1  4  智能螺栓監測 0.5   21  裝配式建筑推廣 1  5  卸料平臺監測 1   22  BIM模型可視化 0.5  6  外墻腳手架監測 1   23  BIM5D應用 1  7  智能臨邊防護網監測 1   24  智慧圖紙 0.5  8  施工臨電箱監測 0.5   25 科技 創 新 應用 5G工程應用場景 1  9  智能煙感 0.5   26  5G+AR眼鏡巡檢交互系統 1  10  測距巡到位系統 1   27  智能廣播 0.5  11  吊籃監測 1   28  三維激光掃描儀 1  12  安全教育一體機 0.5   29  無人機應用 1  13  智能安全帽 1   30  區塊鏈應用 1  14 質 量 提升 管 理 大體積混凝土測溫 1   31     15  實測實量 0.5   32     16  標養室監測 1   33     17  結構混凝土質量 0.5   34     合計得分  檢查 結果 實際得分合計: 評價人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8.3智慧工地綜合評價 表8.8智慧工地綜合評價表 項目名稱  施工單位  序號 評價內容 實際得分 權重 加權分 備注 1 項目人員管理  0.15   2 視頻監控管理  0.15   3 危大工程監管  0.4   4 現場物料管理  0.1   5 綠色施工管理  0.1   6 安全隱患排查  0.1   基礎項得分合計   推廣項得分合計   檢查 結果 綜合評價分=加權分0.85+推廣項得分                                              評價組組長: 評價組成員:                年    月   日     檢查 意見 
術語描述
智慧工地基礎設施
smart construction site infrastructure
智慧工地基礎設施是指智慧工地管理平臺用于收集、傳輸、處理各類信息的硬件設施及軟件技術平臺,包括各類傳感器、自動識別裝置、網絡傳輸、存儲計算等設備及軟件技術平臺等相關集成設施。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物聯網是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自動識別技術
auto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自動識別技術是指應用一定的識別裝置,通過被識別物品和識別裝置之間的接近活動,自動地獲取被識別物品的相關信息,并提供給后臺的計算機處理系統來完成相關后續處理的一種技術。主要包括條碼、生物、圖像、IC卡、射頻等識別技術。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維數字技術為基礎,集成建筑工程項目各種相關信息的工程數據模型,數字化表達工程項目相關信息。通過信息技術把整個建筑工程項目進行虛擬數字化、可視化和智能化。
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統是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系統支持下,對地理信息數據進行采集、處理、存儲、管理、分析和表達的技術系統。

T/SDJSXH 01-2021 中提到的儀器設備

人員身份鑒別終端

應符合ISO/IEC 14443 TYPEA/B標準;讀卡時間:不高于1.5s;應符合臺式居民身份證閱讀器通用技術標準。
應內置居民二代身份證驗證安全控制;讀卡時間:不高于1.5s;應符合ISO/IEC 14443 TYPEA/B標準;應符合臺式居民身份證閱讀器通用技術標準。
人臉識別感知終端

識別距離:0.3m~1m;識別效率:>30幀/秒;識別時間:>100ms;具有活體檢測功能。
應能夠識別已錄入人臉信息;識別距離:0.3m~1m;識別效率:>30幀/秒;識別時間:>100ms;具有活體檢測功能。

其他標準


專題


T/SDJSXH 01-2021相似標準


推薦

智慧工地:為工程建設罩上安全網

  “智慧工地指在工地中應用信息技術,使得工地減少對人的依賴。智慧工地需要新興信息技術的支撐,包括感知、傳輸、計算、記憶、分析幾大類,我們熟悉的大數據、云計算、地理信息系統等,都是智慧工地關鍵的支撐技術。” 清華大學教授馬智亮說,目前已出現的眾多智慧工地相關的信息系統,基本覆蓋了工地上主要的人、機...

智慧灌溉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444.shtm“以數字化為特點的信息技術正加速驅動灌溉科技創新發展,引領農業生產模式的深刻變革。”11月11日,第二屆智慧灌溉論壇在河南省新鄉市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簡稱“灌溉所...

標準建設助力中藥上市后再評價

  近年來,有關中成藥的安全性、有效性的疑慮不時見諸媒體,對現有中成藥品種全面進行上市后再評價成為公眾和制藥企業的共同心聲。6月6日,在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藥上市后再評價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四屆中藥上市后再評價與藥物警戒高級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和企業人員表示,藥品進行上市后再評價是大趨勢,企業...

工程質量智慧檢測管理系統帶您瀏覽「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標準

11月1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了《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在資質、人員、設備及場所、管理體系等方面,明確了要求。一時之間大家議論紛紛。小公司不過了!小縣城養不起3個高工和1個結構工程師!想申請新的專項都要3年檢測經歷了啊!對大機構和好人才來說是個機會!...貌似是憂...





Copyright ?2007-2025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825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5018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證110310號
頁面更新時間: 2025-05-18 01:49